阅读历史 |

第170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如英魂不朽,星火不灭。

到了四代目李庭芝这里,出了点意外。

之前三代都是皎若骄阳,来去如风,所向披靡的璀璨将星,在战场上从无败绩,一言不合就打得敌人全军升天。

至于本人的武艺战略,那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,在世的时候谁敢正面撄锋啊。

也正因为他们太强了,只有背后的冷箭才能伤到他们,所以最后都倒在了自己人手中。

李庭芝比起前面三代,虽然有一些才智和能力,但不多。

他年少登进士,以文才出名,最擅长的是吟风弄月、安抚民生,而不是军事上纵横捭阖。

如今在孟珙死后,被赶鸭子上架,文人掌兵,只能是一路磕磕绊绊,沐浴着血与火艰难成长,多年来南征北战,也勉强能称得上一声战功卓著。

然而……

李庭芝却很好地继承了岳家军“被自己人害死”的传统。

从岳飞本人开始,岳家军的各代菁英仿佛陷入了什么奇怪的诅咒。

二代目毕再遇,因为皇帝的求和、文官的弹劾诬告,一贬再贬,晚年郁郁而终。

三代目孟珙,在多次击败蒙古之后,因为当时皇帝宋度宗的猜忌,夺去兵权,罢官归乡,最后在凄凉中逝世。

到了李庭芝这边,可谓是惨到了集大成者的地步。

不停地蒙冤受贬,夺去兵权也就算了。

就连历史上的死亡,都是因为死守扬州城长达一年之久后,坚决不放弃,准备出城南下,和陆秀夫他们汇合。

结果他前头刚离开,后面人立刻就降了元,把他关在城外,和元兵来了个前后夹击。

李庭芝未料突发此等变故,虽英勇奋战,浴血斩敌数十人,最终还是不幸被捕,慨然就义。

眼下,岳飞到来的这个时间节点,李庭芝已经一只脚迈入了死线,很快就将走向他最后的结局。

扬州城的沦陷也已经近在咫尺。

他们在绝境中,坚守了将近一年的时间,以顽强不屈的悍勇意志,深深震慑了蒙古大军。

阿术眼看强攻实在是打不下来,又转而采取了攻心政策,前来劝降的人是一茬接一茬。

包括大量的南宋降将、降官,譬如之前在襄阳城投降的吕文焕。

吕家势力在南宋根深蒂固,从两湖到江淮之地,沿途数千里皆是其门生故吏,亲友私兵。

他这一降,等于直接为大宋敲响了丧钟,非但彻底摧毁了江淮防线,而且还连带着劝降了一大批本来的势力。

这些天,李庭芝见了一波又一波昔日的同僚,卸下汉人衣冠,改着北蛮服饰,到城下劝降。

他们说:

“大将军放弃吧,扬州已经是孤城,注定要陷落,你守不住的!”

“圣皇(元世祖)扫平天下成一统,志吞山河,素来欣赏你治抚扬州城的才干。你若此刻卸甲弃剑,举城归降,在新朝仍可保有如今的身家地位!”

“我大元赏罚分明,以武开国,定然不会出现像你恩师孟珙那般饱受猜忌、凄凉而死的情况,你战功煊赫,未来为大元攻城掠地,定可封侯称公,何不速速来归!”

对此,李庭芝的回应是,在城头当空射下一箭,血溅三尺,直接截断了他们喋喋不休的语声。

他鼓舞城内众人道:“九洲虽大,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,再往后,就是皇城临安。”

“死也要守住扬州城,为临安留下一线生机!”

扬州满城子民悲愤交加,都决定血战到底。

然而,李庭芝做梦都没有想到,就在他准备带着扬州上下死战,保全临安的时候,临安城的谢太后和小皇帝宋恭帝眼看元人势大,毫无抵抗之心,直接就开城降了。

就在今天,二人传诏过来让李庭芝投降。

说是宋祚已灭,守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,宜尽早降元。

李庭芝血战一场,带着伤,一瘸一拐地走下城头,恰好看见这一支送来的投降消息,当真是万箭穿心都无法形容他此刻的心痛。

他一剑斩杀了来使,满是消沉和沮丧,回到城主府,跪在了岳飞牌位前。

似乎很多年以来,他一直都有这么一个习惯,一遇上无法纾解的难题,就过来给这位祖宗上炷香,写写诗,放几朵小花,碎碎念几句,说一说如今的人间山河。

似乎一想起如今他为此奋战不休、即将泣血死去的这片土地,当年岳飞也曾从这里走过,一切就都变得明朗了起来。

从生入死,他一直不是一个人。

今日,李庭芝依旧到这里燃了香。

室内光线很昏暗,青烟飘渺浮动,他看着牌位上的「宋故岳王武穆之位」,指尖轻轻拂过,眸中仿佛也蕴了一层水汽。

他想,若您在我这个位置,会怎么做呢?

又或许,您一生战无不胜,根本不会走到我如今这个地步,是我能力短浅,才华低微,才一步步沦落至空守孤城,坐以待毙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